今天是:
简体中文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栏 > 规划计划 > 内容展示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发布时间:2016-11-16 10:09:52  来源:  浏览次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8月25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自治县代县长  韦萧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五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受严峻考验、实现快速发展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和县政协的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团结拼搏,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一)五年来,我们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我们始终坚定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抢抓机遇,用心破解大石山区在土地、资金、人力、政策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 年的33.1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3.9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8.73亿元增长到31.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2.5亿元增长到15.32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由22.89亿元增长到28.7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6亿元增长到26.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1亿元增长到21.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255元增长到185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70元增长到5546元;财政收入由2012年的3.7亿元增长到5.7亿元。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均取得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五年来,我们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区、市扶贫开发精神,围绕“八大工程”扎实推进“813” 扶贫开发计划,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社会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搬迁扶贫”等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县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多项扶贫产业,核桃、甘蔗、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分别达22.76万亩、7.08万亩、4.85万亩,生猪养殖达63万头,林下养殖面积达36.4万亩;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通过“65432”结对帮扶、广东和梧州帮扶、“雨露”计划,创新开展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工作,集中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扶贫工作;大力实施“绿满八桂”、石漠化综合治理、龙岩滩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等生态扶贫项目;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民族新城建设,采取“搬到县城、搬到集镇、搬到公路边”的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县城移民搬迁安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各个乡镇移民安置点的梯度开发新格局。精心组织,深入村屯,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实现精准识别全覆盖。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0.714万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8.078万人,总减贫12.63万人,年均减贫2.52万人。
  (三)五年来,我们优化结构、提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一是持续推进工业强县。规范我县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做好项目用地规划,加快了项目落地步伐。坚持生态先行原则,全面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初步形成了制糖、石英板材等主导产业。二是巩固深化农业稳县。累计创建18个粮食高产示范片,粮食总产量由7.07万吨增加到7.41万吨。广西大化县九娘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大化福万家丝瓜络有限公司、广西大化胤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入驻大化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一区多园”模式逐渐形成。三是大力推进商贸兴县。江栋、共和农贸市场及同德建材市场等商贸项目建成使用,完成604个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点建设,新增营业面积约3万平方米。四是融合发展第三产业。成功创建广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2个旅游扶贫示范点、2家星级农家乐、1个十佳乡村旅游点。初步形成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住宿餐饮、商贸、金融、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五年来,我们增加投资、补齐短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我们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优惠政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干线路网、农村公路、水运项目和运输站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全面夯实发展基础。五年共向上争取交通项目93个,投资19亿元,比“十一五”增加16.1亿元。投资3.2亿元,实施通建制村水泥路建设项目69条522.4公里,解决农村20多万群众行路难问题,全县158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积极实施县际路网建设,大化至巴马二级路大化段建成通车,大化经贡川、智超至大化国防公路改建工程竣工。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近400公里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大化县镇南一级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完成红水河航道大化段四级航道整治工程,实现岩滩电厂大坝下游至来宾航段成功复航。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24亿元,治理河堤16.06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座,治理、新建渠道127.32公里,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800多公顷,改造塘坝11处,共建人饮工程486处,坡耕地综合治理41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35平方公里。“岩滩处遗规划”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34亿元,项目竣工849个,解决了库区移民行路难、用水难、教育难等问题。
  (五)五年来,我们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我们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县城为中心、向乡镇延伸,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县城区面积扩大到10.8平方公里,完成了城区街道硬化、排涝、旧城改造“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工程。完成了63.36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直排口截流工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了“两纵六横”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城区主要街道风貌焕然一新。北景乡撤乡建镇,岩滩镇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建制镇,都阳镇被列入全区百镇建设示范项目。对红水河百里画廊两岸村屯和大化至巴马二级路沿线村屯进行风貌改造,完成达悟屯、雅棉屯等4个自治区风貌改造示范村屯项目建设。清洁乡村实现全覆盖,百马乡科优村科优屯、共和乡共和村坡楼屯等5个村屯获得2015年度广西“绿色村屯”称号。
  (六)五年来,我们凝聚共识、有序推进,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深化经济体制、开放合作体制、农村和生态文明体制、民主法制和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取得实效;扎实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等工作;积极推行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533项精简到436项。二是开放合作体制改革。深化面向巴马、东兰、天峨、都安、马山等县的开放合作,着力建设大化红水河旅游集散中心;重点发展红水河—盘阳河旅游带;提升七百弄岩溶风情旅游区、百里画廊田园休闲区和岩滩特色康养度假区;主动融入大巴马、大南宁、大西南三大旅游走廊。三是农村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机制等各项改革工作。四是民主法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制定《全县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切实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制定下发《大化瑶族自治县法律援助办案程序规则》;推进大化县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落实自治区、河池市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五是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深入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力推进全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医改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七)五年来,我们关注民生、共谋福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民生资金投入达7.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89%。投资3.94亿元完成教育基建项目899个,大化五中建成投入使用,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从1所增加到17所。大化高中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称号。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49.79%提高到81.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56%提高到70.52%。城镇新增就业1.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投入财政补助资金4.87亿元,改造农村危房25230户,其中改造茅草树皮房1564户。全县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落实率为100%,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额贴息贷款、爱心保险及全面两孩政策等工作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民政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工作顺利开展。救济困难群众98.4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共计8.69亿元,其中城乡低保对象10.62万户次,发放低保金5.77亿元。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全县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共35819人,基金征缴总额3.52亿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大化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八)五年来,我们依法行政、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依法治县步伐,落实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制度,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工作,“以案说法”普法宣传模式获得全国推广。积极开展“平安大化”建设活动,完善“天网”工程,妥善处置2013年岩滩库区水位非正常下调和2015年“6·14”特大洪涝灾害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坚持依法行政,依靠群众,成功化解二桥引道和红电东街长达16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碧城开发区扶贫林果场与马山县永州林场六宝分场土地权属纠纷长达25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历时18年的大化菌肥厂遗留问题信访“三级终结”工作。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实现安全生产“四项考核指标”逐年下降。我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855”工作模式在全区推广,全区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现场会2015年在我县召开。
  (九)五年来,我们强化执行、优化服务,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工作态度差、工作不实、办事效率低等问题,政府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398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118件,办结率100%,满意度100%。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重大决策程序机制不断完善。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监察机关履行职责,强化政府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加大审计监察力度,政风行风明显转变。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范围,完成16个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11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市级规范化建设验收,“一服务两公开”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
  同时,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双拥工作深入开展。编制、审计、物价、接待、外事、调处、农经、农机、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效,档案、县志、科技等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成绩显著的五年,是硕果累累的五年。这是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驻大化中区市直各单位、驻大化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大化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发展资源、自然条件、宏观环境、经济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新型工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特色旅游业发展缓慢,转方式调结构难度大;交通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城乡基础设施仍很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同时,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一些部门作风尚需加快转变,一些干部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大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攻坚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刚刚结束的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为大化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我们要围绕“四个全面”,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机遇,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继续前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13345”工作思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确保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突破130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累计达215万人次,年均增长17%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加快对现有工业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速发展绿色、资源型工业产业市场建设步伐。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协调同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实现突破性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社会就业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19年,全县现行标准下8.078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74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县摘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减排降碳全面控制在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内,空气、水体、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不断加大绿色发展模式,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到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按中央及自治区的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新局面,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快速增加。
  围绕上述目标,针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和薄弱环节,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今后五年,我们要瞄准目标、精准发力,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根据中央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攻坚五年、圆梦小康”的军令状及河池市委、市政府吹响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我们将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把资源和力量聚集到脱贫攻坚上来。对照贫困户 “八有一超”、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贫困县“九有一低于”退出标准,按照自治区陈武主席关于对大化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统筹推进“七个一批”和“十大行动”,确保到2019年全县8.078万农村贫困人口、74个贫困村以及我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抓好产业发展规划,把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纳入乡(镇)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突出培育发展大化七百弄鸡、淡水鱼、食用菌、核桃、山葡萄、特色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2-5个对贫困村贫困户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特色产业引进培育1-2个龙头企业,特色产业覆盖到的贫困村组建1-2个农民合作社,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确保贫困户都有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
  ——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对有劳动能力但受制于当地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建立完善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驻外劳务服务站和基地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输出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技能、创业有平台、权益有保障。对贫困户“两后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学历教育,按规定给予培训补助和生活补助,到2017年,对新增“两后生”和贫困地区有需求的劳动力基本实现全员培训;到2019年,绝大部分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培训合格证书。
  ——加快移民搬迁进度。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制定全县移民搬迁专项规划,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实施移民搬迁,达到实施“一个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脱贫”的目标。结合工业集中区、城镇规划区和旅游景区,重点抓好生态民族新城和其他23个搬迁移民安置点建设。到2019年,完成全县扶贫移民搬迁7749户30995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大会战形式对全县20户以上未通路的屯,共479条1067公里屯级路全面实施建设;同步实施农村水、电、网络、危改等项目建设。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贫困村深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推进教育扶智工作。优化贫困村学校布局,支持贫困村新建、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免除贫困家庭高中生学杂费,实现12年免费教育。落实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完善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全程资助、全程扶持。
  ——实施医疗救助解困。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落实低保兜底政策。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机衔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编织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抚(扶)养人的特困人员逐步实行集中供养,提高供养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宽社会保障领域,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把准用活金融扶贫政策。“十三五”期间预计投入扶贫资金56亿元。引导金融资金投入贫困村和贫困户,充分发挥小额信贷资金扶持作用,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程序繁杂等问题;强化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精准、高效、安全使用。
  (二)今后五年,我们要培育产业、做强做大,着力打好产业升级突围战。
  ——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优势,开发硅产业,创造条件开展售电侧市场改革试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造提升矿冶业和方解石加工业,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健康长寿养生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生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打造城南综合工业园市级碳酸钙产业基地、岩滩工业园辉绿岩和人造石英板加工基地以及农民工创业园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通过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到2020年,全县工业投资额累计达到30亿元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81%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坚持发展精品旅游业。围绕构建红水河旅游目的地和创建全区特色旅游名县为目标,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主动融入大巴马、大南宁、大西南三大旅游走廊,打造多样化旅游精品。加快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红水河百里画廊、岩滩湖光山色景区3大片区旅游发展水平,推进与之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长寿养生养老服务业,加快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以举办节庆文化旅游为载体,通过创新奇石文化旅游节、瑶族祝著节、库区垂钓大赛等办节办赛形式,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抓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利用本地特色食材,创建大化红水河生态特色美食之乡。力争到2020年,全县社会旅游总收入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
  ——发展壮大电商物流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商进社区”、“电商进农村”,在各中心乡镇和主要公路沿线自然村建设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服务站点;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构建以商贸城、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为重点的城市现代电商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在生态民族新城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打造“中国(大化)红水河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城”、“中国(大化)红水河长寿养生仓储物流园”,整合县城现有电商物流(快运)企业、店(铺)面,建立电商物流服务聚集区。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做活大化“山、水”文章。做强做优种植业,核桃种植达到25万亩,甘蔗、水果种植均达到10万亩以上,食用菌栽培年产650棒,中药材种植达到1万亩,旱藕达到0.5万亩;大力发展养殖业,引导农民大规模养殖大化七百弄鸡、淡水鱼、生猪、山羊等,力争“十三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个、家庭农场50个。努力把“大化七百弄鸡”打造成为大化地标产品。利用已取得的“大化大头鱼”地理标志,继续加大宣传,做大做强品牌,增加养殖效益。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化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全面启动县乡两级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侧重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三)今后五年,我们要统筹规划、集中力量,着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贺州至巴马高速路大化段74公里建设及支线建设;规划提级大化至共和至旧城、大化古龙大桥至岩滩电厂至朝马大桥为省道,加快县道提级改造,完善县乡路网建设;对全县20户以上未通路的屯全面实施屯级路建设;提级改造县道公路11条322公里,修通易地移民安置点一级路6公里,县乡联网三级路8条178公里,计划投资36.86亿元;加快实施都阳至板升、都阳至北景、贡川至古文等柏油路段改建工程;抓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大化三桥,改造红水河一桥和农村公路危桥;继续强化路网结构改造(安保工程),到2020年建成红水河500吨级航道及大化港区系列作业区。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施重点水源、农村水利、防洪减灾三大工程,计划投资2.86亿元,全面解决8.078万贫困人口有水喝且逐步达到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贫困人口5.6万人)。实施江南乡那马水库扩容工程等重点水源工程;完成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建设任务和石漠化治理项目排涝渠道2.92公里、山塘维修18座、60立方米水池30座,实施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和家庭水柜等农村水利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灵岐河大化县羌圩乡段治理、北景乡抗旱应急供水、盘阳河乙圩乡抗旱应急供水、百马乡抗旱应急供水、龙厚电站贡川乡抗旱应急供水等防洪减灾工程;同时,配合推进桂西北扶贫治旱红水河灌区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我县灌区项目实施筹备工作。
  ——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广西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的售电侧改革政策和发用电改革计划,加强与上级政府及部门沟通,力争电力直供试点在城南工业园和岩滩工业园实施。推进新一轮城网、农网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城区尤其是各乡镇的电力保障能力。开发、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规划风电开发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快以风电为代表的电力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加快县城天然气管道建设,实施县城集中供气。适时引进光伏类项目,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全县16个乡镇继续发展农村沼气,推广沼气综合利用项目,解决农村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问题。
  ——提高县城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向东做好拿银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旅游产业扶贫和扶贫攻坚的示范区)建设,向西做好生态民族新城建设,向南做好城南综合工业园建设。继续抓好县城区“两桥一坝”景观工程、江滨文化公园及地下人防工程、民族路排涝工程,加快实施县城区4公里的污水配套管网工程、城南污水提升泵站和县城区江滨南路东段等地块开发建设,加速王秀公园、江滨文化公园周边道路工程、一桥扩宽工程、民族新城滨江水系观景工程、垃圾填埋场周边居民搬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同时,强力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区人口从目前的9.6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5万人。
  (四)今后五年,我们要超前谋划、集中财力,着力打好县庆项目建设大会战。
  以2018年建县30周年县庆为契机,突出民生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谋划筹备一批事关大化长远发展的县庆项目。以“县庆为民、发展为民”为宗旨,统筹推进县庆大会战与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进一步改善大化基础设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同时,通过举办县庆系列活动,向外界展示大化建县30年来各行各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是抓紧项目立项、可研、土地征用、环评等项目前期工作,制定项目倒排工期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工程实施进度。
  ——二是实施江滨两岸景观工程、民族博物馆、王秀公园、县庆主会场等一系列县庆项目。
  ——三是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推进,层层传导压力。
  (五)今后五年,我们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土地和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扩大开放合作。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放、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滇桂黔片区石漠化治理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战略,加强与红水河流域、巴马长寿国际旅游区等先进县(市)在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合作。
  ——推动创新创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快培育一批本土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创业精英。
  (六)今后五年,我们要注重规划、协调推进,着力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引领,谋求城乡共同发展。完善大修厂拍卖地块、财政局拍卖地块、江滨南路东段地块等城区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开展北景、百马、江南等10个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续建完成2015年608套廉租、公租住房以及203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按时按量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将经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区的产业衔接、生态建设等要素协调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将民族新城和农民工创业园作为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打造民族新城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基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深入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村道联网路建设,其中,计划投资650万元修建通村水泥路2条13公里;投资5.83亿元修建村道联网四级水泥路485公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安保投入,提升公路通行品质。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七)今后五年,我们要明确目标、强化保护,着力打造绿色经济新高地。
  ——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示范乡(镇)建设,力争2020年实现自治区“生态文明示范县”目标。以实施龙岩项目为契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强化环境保护。加强城乡污水处理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以治水、治气、治尘、治渣为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确保我县所有污染源达标排放,各项减排指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
  ——发展生态经济。利用“互联网+”打造养老养生文化,将养老养生与社会化服务、生态旅游、人文经济互动联动起来,使老龄健康产业和文化产业持续融合发展。重点包装、策划湖光山色景区项目,力争把该项目包装高端长寿健康养生养老度假。同时,加大绿色环保工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促成风电场等绿色环保工业在大化落地。
  (八)今后五年,我们要夯实基础、有序推进,着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根据自治区、河池市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政府推动、法规约束、社会共建、互联共享等四大基本原则,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诚实、守信、自律、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构建诚信大化。
  ——突出四大领域建设。重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等四大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商贸、教育、医疗、卫生、工程建设、电子商务、社会组织等诚信体系建设。
  ——突出“顶层设计”。 进一步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失信“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和不诚信行为责任追究机制等,为信用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突出诚信创建活动。在辖区内建立商户“诚信联盟”,开展“诚信经营 优质服务”商户评比活动,创建“诚信市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突出诚信教育。利用大化微远、大化时讯等平台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深入普及信用知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全社会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文明素质。
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制健全、分工明确、监管有力、竞争有序、体系完善、服务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九)今后五年,我们要兼顾实施、提质加速,着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突破。
  ——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0年前,计划投资51437万元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薄改”、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等项目,完成易地搬迁生态民族新城初中、小学、幼儿园等新建学校建设任务。到2018年通过区、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彰显大化文化魅力。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址、革命遗址(遗迹)以及历史名人故居进行保护和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积极培育长寿文化,建设长寿人文环境,彰显长寿之乡的魅力。加大对大化“三月三”歌圩文化、布努瑶原生态文化等壮、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创作更多的文化精品,全面宣传推介和展示大化本土作家文艺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阅读大化的作品,增加大化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及基层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鼓励和积极引进社会办医项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稳妥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加强卫生计生法治政策的执行力,增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监管监测能力建设,落实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责任体系,全面提高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城乡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健康大化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社会保险全覆盖;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健全县、乡两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到2020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以“网上信访、逐级走访、诉访分离、群众满意度测评”为重点的信访制度改革。推进警务机制改革,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加强“天网”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事件,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开展“七五”普法工作,继续推广“以案说法”宣传模式,完善调解体系,扩大法律援助受援面,简化矛盾调解程序。深化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要做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按照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民主建设。坚决维护县委核心领导地位,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严格执行县人大的决议、决定并定期报告工作。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创新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践行“三严三实”。着力提高效能建设。健全完善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整治慵政懒政怠政,认真解决“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确保政府及工作部门高效运转、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切实抓好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重点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分子,努力打造廉洁高效、务实为民、法治诚信的政府。
  各位代表,梦想承载希望,实干开创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大化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下一篇:大化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


2017 © 版权所有 www.sb488.com www.sb488.com信息中心(0778-5818531) 管理维护
地址:大化县新化路 邮编:530800 技术支持:大化通途电脑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桂ICP备14001878号  网站标识码:4512290003
大化瑶族自治县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 报警电话0778-5818081

桂公网安备 45122902000008号

关闭